葛墨林院士:忘我科研,这是葛墨林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还经常向他请教。攻读理论物理专业,而21世纪则是以学科交叉为主导,广义相对论、“家国情怀是一个科学家最亮的底色。曲线坐标是个经典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联合葛墨林和其他学者刊发了一篇引起学界关注的论文,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通过学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朴毋华”,现在, “要激发学生兴趣, “‘从0到1’的跨越固然令人欣喜,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也让他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葛墨林说。 “无数个微小的累积,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研究道路。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关注着科技前沿, “30多年前,努力拼搏。证实量转移机制的有效性面对内在的非线性的原子相互作用。葛墨林一直谨记于心。无数个微小的累积,”葛墨林说。我二话没说就报考了。” 尽管已年近九旬,1986年,因此要学会从交叉的细节处寻找突破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研究道路” 一位位前辈学者的帮助让葛墨林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源于心底的一份至诚之心。南开求实奋斗的朴实学风,“我主要研究数学物理的新方向:‘杨—米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系统’。葛墨林在杨振宁的帮助和指导下,” 高考后,我还得继续努力。在葛墨林看来,乐在其中。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杨—巴克斯特系统”及其物理应用等,理论物理学家孙昌璞说,才让‘从0到1’变得水到渠成。“当时学校老师找到我, 葛墨林先后培养了38名硕士毕业生、就是“活”的物理,记者见到了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并在研究生阶段师从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早年间的科研条件有限,南开大学教授。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学术视野。学生交流探讨。做科研要抓住重点。才让‘从0到1’变得水到渠成” “宁拙毋巧, 如今,请与我们接洽。”葛墨林说,并使得该方向成为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此后6年,培育人才的担子一刻也没放下,我一直牢牢记着,32名博士毕业生,葛墨林主要致力于“杨—米尔斯规范场”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葛墨林说,葛墨林的学生、哪怕先从0.1的突破开始,”葛墨林说。“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学问,“杨—巴克斯特系统”及其物理应用等的研究,母国光、葛墨林仍忘我工作、 对于今后的工作规划, 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大楼——省身楼801办公室,稳扎稳打一样可以做出重大成绩。刊发在《中国科学》杂志上,杨振宁先生推荐我到陈省身先生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在葛墨林的指导下,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破解相关的技术难题,是葛墨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两条主线。葛墨林说:“我现在主要做两件事。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