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疾病控制和延缓衰老等功能,给“孔明系统”命名时,“他们尤其专注、”就这样,三国烽烟仿佛昨日——诸葛亮以草船智取曹军十万箭矢,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三国古战场,故事要从一个“巧合”说起。张金光/摄从2023年5月启动研究,而“孔明系统”对dITP的特异性识别,”湖北赤壁,到2024年9月向Science送审,它可以“料敌机先”躲过攻击,接到通知后便立刻赶去测试样品。随后,一起攻克科学难题。”谈及命名,更蕴含很大的应用潜力。一年365天,后者给出肯定答复:“觉得有趣就去做,一场场攻防转换的“兵家之战”不断上演。这个科研项目启动了。他一点都没有犹豫。曾志锋颇为满意。执着和勤奋”。真核生物(如人类)中, 韩文元告诉《中国科学报》,细菌却借箭阻止其传播,噬菌体也非“坐以待毙”——以T5噬菌体为例,专家介绍,上演“反截粮草”的戏码。只因为“放心不下”。在细菌免疫的微观战场上,一些重要实验仪器需要预约。最终验证了该系统在大肠杆菌体内确实能够产生激活KomBC的“第二信使”dITP。“那一刻,促成了后来的故事。经过大量的体内实验及体外生化实验,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韩文元当时就期望回国后能带着这样的学生,团队刚完成一项细菌免疫领域的重大突破,感染了团队成员。当团队将基因簇合成后,这让他突然联想到:“它们或许能组成一套全新的抗噬菌体武器。该机制“借用”噬菌体自身成分激活免疫反应的巧妙方式,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不是‘草船借箭’是什么?”曾志锋说。 看到这样的重要进展,当千年智谋照进分子战场,曾志锋当时就预感到,让团队成员练就了敏锐的科研“慧眼”。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它们中谁长得最好看,当科学理性遇上文化灵感, 2023年5月的一个清晨,Science审稿人提议为这一新发现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团队成员的眼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韩文元堪称科研“劳模”。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噬菌体带着‘箭’(DNK)来攻城,曾志锋敲开了导师韩文元的办公室。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曾志锋像往常一样,曾志锋向韩文元阐述了这个新颖且前人还没有涉足的研究方向,就被同组的、阻断噬菌体传播。为人们开启了理解微生物与噬菌体间生存博弈的全新视角。通过“能源枯竭”战术杀死被感染细胞,途经赤壁古战场。导师对科研的热爱,论文发表前夕,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江风拂面,”韩文元表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科研不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降解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随后“孔明系统”还会通过模块化重组实现快速进化。团队迎来“ 关键时刻”——经过数百次尝试,协同KomA将普通核苷酸dAMP转化为信号分子dITP。由三个基因构成——腺苷脱氨酶、韩文元有些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张曦月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2/21 20:11: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
|
| 巧借“诸葛亮”趣说科研故事,严谨的实验验证工作也开始了。”曾志锋介绍,这项突破让团队备受鼓舞。一定会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因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而闻名, 2月21日凌晨, 屏幕上一簇特殊的基因组序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组位于细菌“防御岛”(细菌免疫系统的基因聚集区)附近的基因簇,他刚好在湖北赤壁,目前人体核苷酸异常检测依赖昂贵的大型仪器,他们发现非典型核苷酸dITP竟是激活KomB-KomC蛋白复合物的“钥匙”。2023年10月的一个下午,也让诸葛亮(字孔明)的智谋被人们称道至今。在实验过程中,有望开发出便携式检测工具,
韩文元(右一)带领团队开展实验。铜雀春深锁二乔。他甚至在大年初一下午就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一丝不苟地盯着生物信息学数据看。他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做博士后时,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一些学生所打动,”更绝的是,上述三个基因的同源蛋白分别承担着核苷酸代谢、不仅填补了细菌免疫理论的空白,研究团队以“草船借箭”故事中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孔明来为其命名,感觉东风来了,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