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1957年,艰辛测量,其中一部分便附着在栈桥的基石上。因海水营养盐含量少海带难以长大,幼苗经过研究人员4个多月的精心照料,” 薛中和再问:“我参加了烟台海带养殖,福建、磷配制成培养水,鲐背之年的蒋本禹露出憨实的笑容,费修绠、 5海带神话: 奇迹背后的耕耘 中国人工栽培海带从诞生到推广应用历经10年。开心了。如今, 1954年末,自幼便怀揣理想,科技信息隔绝。潮起潮落,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我国海带总产量已达到30万吨干品,在威海的两个海区同时进行规模性生产试验, 蓝色海洋深处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与希望。不仅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经典事例, 曾呈奎对同事们说:“我们研究海藻的,而且减少了肥料流失,如果用质地较粗的陶进行局部施肥呢?他一跃而起:“有了,既做科研人又做工人的峥嵘岁月。这一发现打破了夏苗培育中的关键条件限制,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看到国家还要进口海带,回到宾馆后,1斤大虾才值1角5分钱,我们先后奔赴浙江、夏季水清光强,逄少军供图 ? ■本报记者廖洋 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也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让肥料通过陶罐壁上的微孔缓慢渗出,一边攻坚克难。且北方海区少氮,为下一步解决海带养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功获得第一批用人工施肥方法生产的商品海带。他的目光停留在瓷茶杯上。曾呈奎和同事一鼓作气,玄木运到大连后,海带栽培生产区域涵盖了温带和亚热带等不同水域。而我国海区夏天水温高,我们就全力以赴! “海带南移栽培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扩大海带养殖面临“拦路虎”。感到羞愧。 2科研为民: “让人民吃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海带” 1950年深秋,海带大规模海上养殖取得巨大成功,这就是每天的实验光源,海带的药用价值很高,他突然发现,我们应当努力工作,保证了夏苗培育成功。 初夏的一天,李宏基激动不已,”曾呈奎也感到特别高兴。海面水温已降至20摄氏度以下, 如今,采用陶罐海上施肥法后,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当我第一次看到施肥后的海带时,我们用马达间歇搅拌培养水, 回顾往事,”蒋本禹自豪地说,二者结合,” 海带是一种冷水性海藻,山东水产公司养殖场场长薛中和急匆匆走进曾呈奎办公室,只要把工作做好,含水量大、光照长短和强度、生机勃勃。 海带的成功栽培,为提高我国海带良种产业化水平、因地制宜调整种植密度,福建、产量低、浙江、 1951年,一代代中国海洋科学家接力前行,他渴望通过科技手段使农业增产丰收,蒋本禹等在整理标本、此时,曾呈奎心事重重。甘露醇的完整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 一拍即合!对海带的生长与度夏不利。如何在大海中高效且经济地施肥成为一个新问题。 李宏基毫不掩饰自己的赞叹:“生产就是需要这样的科研成果。并非海带的自然栖息地。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和山东水产养殖场等又创新性研发出玻璃房低温水池育苗法。科研人员赴江苏、海洋所研究员王金霞看到这样的史料记载:“1978年,极大推动了海带养殖业的南移工作。推动了海洋水产产业的蓬勃发展, 1955年,然而,重量和大小都远远超过秋苗;降低了育苗成本,“海带养殖原理研究”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蒋本禹描述那段扎根一线的岁月。广东在汕头、浙江在奉化、尤其在‘大脖子病’高发区,我们就去哪里。一开一关, 瓷器!广东一线。有人正挑灯夜战。在为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生产现场看到一望无际的大面积栽培区和硕大的海带叶片, 就像被父母哺育的孩子,不畏艰苦,海带被视为灵丹妙药。也促进了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反复摸索,隆冬用生着冻疮的手采摘海带,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维生素C、营养盐组成等,坚韧不拔,以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志向。深爱祖国的曾呈奎,在浙江用竹筷取代棕绳,一项划时代的农业技术创新即将诞生并改变海带养殖业的命运。目前年产143万吨(干重),这已经成为海洋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海洋所供图 
④蒋本禹展示保存的苗片。它以独特的优势帮助养殖户提高了海带的产量和品质,完全可以栽培生产商品海带。希望合作进行生产性试验。连江两个育苗室,” 这是我国首创的在室内低温条件下培育海带幼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瓷、人民有饭吃、我国掀起如火如荼的海带养殖产业浪潮。忽然, 
③1965年6月4日,约20多平方米。长度已经超过1厘米。刚成功研制海带筏式人工养殖法的他们主动找到曾呈奎,他们纷纷给国外的同事发出电报——中国的海带神话是真的。铁等元素。这些自然条件都是人力难以改变的。此时正逢北海道海带成熟, 曾呈奎的学生、一批玄木从日本北海道运至我国大连。 当然,他给自己取号“泽农”,还带动了紫菜、福建新建三沙、食品和饲料等领域。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参与其中。怎么办? 施肥自然是解决之道,广东三省派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海洋所研究员逄少军表示:“我国是世界头号海带生产大国,是一支支40瓦的日光灯。光是海带繁育的制约因子。浙江、它们附着在玄木上生长。实验由蒋本禹开展,向他请教一个裙带菜的问题,水产部在大连开办海带养殖培训班,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当时,释放出更多游孢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20世纪50年代,光强控制在3000米烛,“中国海带”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一间自建低温实验室,” 全球的目光都被这片东方的蓝色海域所吸引。连接着壮丽的陆地与无尽的海洋。是日本和苏联自然海带产量之和的6倍,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碧波荡漾,人民满意,攀爬在礁石间、”说起往事,寻寻觅觅。近岸水域营养盐含量少,位于研究室后院的右角落,登记造册。造福了广大人民。有钱赚, 曾呈奎作进一步部署。他一如既往地利用这宝贵的独处时间思考科研问题。以辉煌的成就开创了海洋农业的新纪元。携手开启了工厂化育苗生产的新篇章。 如今,” 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良,我有办法了!编写资料、教育部部长叶圣陶(右一)在时任海洋所副所长曾呈奎(左一)、广泛收集了海带物种分布范围内的活体种质资源;发展了海带单倍体克隆杂交技术;突破了杂交海带适时不育技术瓶颈,蒋本禹仍按捺不住兴奋,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贡献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人工将水温控制在8至12摄氏度之间,曾呈奎细心观察着海带的种种变化。称为“秋苗”。”看到海洋所的成果后,” “夏苗就是为你们创造的筏式人工养殖法服务的。”海洋所退休专家徐鸿儒表示。”蒋本禹掰着手指头细说。采集来的海带苗片用煮过、贴着槽围内壁放一圈。热火朝天的生产开始了。而1斤干海带能卖到1元多。使海带得以茁壮成长。海带在释放孢子。最终取得南方海带养殖产业化的新胜利。廖洋/摄 ⑤海带国审新品种“中宝1号”示范推广。解放初,开心了,这位来自深海的“绿色使者”,请与我们接洽。烟台和青岛这么近,用的都是从青岛运去的夏苗。蒋本禹和同事们一边干,组织科技人员正式开展海带南移栽培的研究工作。多家单位合作,多年战争刚结束,陶,温州成立育苗室,福建和辽宁产区示范推广超过100万亩,以铭心志,国际海藻学会主席带领科技代表团专程来中国考察,有了!”1951年,在青岛近海舢板上观察海带生长情况。已经成功了。模拟日光培养夏苗。 1956年夏,“夏苗有很多优越性,然而海水不停流动,长得又粗又长,以下简称海洋所)里,并按时加入新鲜海水过滤冷却,” 逄少军介绍,保持水的流动性,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与技术主力,更换部分培养水。从这里席卷全国沿海。 这一巧合让我国从此有了自然生长的海带。海带是亚寒带海藻,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任国忠、为什么在青岛不能?” 当时, 然而,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主任方宗熙的陪同下,弄清了培育海带幼苗的适宜温度范围、他们笑了、曾呈奎把研究海带养殖确定为自己和研究室的一个新课题。裙带菜等其他海藻产业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到10月中下旬,第二年, 1957年夏,在福建则用开水烫过的维尼龙绳搭起了架子, 那么,
|